【董理是什么意思】“董理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,常出现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因此很多人对其含义感到困惑。本文将从字义、来源及用法等方面对“董理”进行详细解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其核心内容。
一、董理的字义解析
“董”字本义为“督责、监督”,引申为“管理、治理”;“理”则有“整理、处理、道理”之意。合起来,“董理”可以理解为“管理、治理、整理”等行为,常用于描述对事务的管理或对事物的整理过程。
二、董理的来源与用法
“董理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多用于书面语中,表示对某项事务的管理和处理。例如:
-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董理百姓,抚循其心。”
-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董理军务,不使有失。”
在这些例子中,“董理”均指对事务的管理与安排,带有严谨、细致的意味。
三、现代语境下的使用情况
在现代汉语中,“董理”已经很少单独使用,更多是作为复合词的一部分出现,如“董理人”、“董理制度”等,但整体使用频率较低。因此,在日常交流中,人们更倾向于使用“管理”、“处理”等更为通俗的词汇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dǒng lǐ |
字义 | “董”:管理、监督;“理”:整理、处理 |
含义 | 管理、治理、整理事务 |
来源 | 古代文献,如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 |
使用频率 | 现代较少使用,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 |
近义词 | 管理、处理、治理 |
反义词 | 放任、忽视、不管 |
典型例句 | “董理军务,不使有失。” |
五、结语
“董理”虽不是现代常用词,但在古文和正式场合中仍有一定意义。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某些专业术语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,掌握其基本含义即可,在日常交流中可选择更易懂的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