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解释】“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”出自《诗经·大序》,原文为: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诗歌是内心情感的表达,当内心的情感被触动时,就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。也就是说,人的感情在心中产生,然后通过言语或文字表现出来。
这一观点强调了情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,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在于真实的情感体验,而非刻意雕琢或虚饰。它揭示了艺术创作中“真情实感”的重要性,是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本质的重要论述之一。
“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”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。诗人内心的感动是创作的源泉,只有当情感真挚、自然流露时,作品才能打动人心。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诗歌,也广泛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诗经·大序》 |
原文 | 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 |
含义 | 内心情感被触动后,自然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|
核心思想 | 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与自然流露的重要性 |
应用范围 | 诗歌创作、文学理论、艺术表达等 |
文学价值 | 认为文学应源于真情实感,反对虚假矫饰 |
现代意义 | 鼓励创作者关注内心真实感受,提升作品感染力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”的内涵及其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。这一理念不仅是古代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,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