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鸠形鹄面出处于哪里】“鸠形鹄面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瘦弱、面容憔悴的样子。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
“鸠形鹄面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的一段记载,原文为:“民多饥寒,鸠形鹄面。”这句话描述了百姓生活困苦、面黄肌瘦的状况。其中,“鸠形”指像斑鸠一样的瘦骨嶙峋的身体,“鹄面”则是像天鹅一样清瘦的脸庞。整体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因饥饿或疾病而消瘦不堪的状态。
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,形容人因劳累、饥饿、病痛等原因导致身体虚弱、面容憔悴。它不仅是一种外貌描写,也常常带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味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鸠形鹄面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句子 | “民多饥寒,鸠形鹄面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瘦弱、面色憔悴,多因饥饿、疾病或过度劳累所致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如文学、历史、评论等,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或人物状态的描写。 |
文化背景 | 反映古代社会民生艰难,人民生活困苦,常与灾荒、战乱、赋税沉重等有关。 |
现代应用 | 在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,常用于描述人物体态或社会现象。 |
三、结语
“鸠形鹄面”虽源于古代文献,但其意义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价值。它不仅是对个体状态的描写,更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。了解成语的出处与内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