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下里巴人什么意思啊】“下里巴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通俗、大众化的文化作品或语言风格。它原本出自古代的民间音乐和文学,后来被引申为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的概念,用来区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。
下面是对“下里巴人”这一词语的详细总结:
一、词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下里巴人 |
拼音 | xià lǐ bā rén |
出处 | 《对楚王问》(战国·宋玉) |
含义 | 原指古代民间的俗乐,后引申为通俗、大众化的艺术或语言风格 |
对比 | 阳春白雪(高雅艺术) |
用法 | 多用于评价文艺作品、语言风格等 |
二、词语来源
“下里巴人”最早见于《对楚王问》中,原文如下:
> 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……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,非以娱耳目,而取悦人也;将以化民,使知其善恶也。……夫歌者,声之象也;舞者,形之具也。是以圣人观其象而得其意,察其形而知其心。今夫子之言,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……下里巴人,和者数千人。”
这里的“下里巴人”指的是民间流行的歌曲,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,说明高雅的艺术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,而通俗的作品则更易被广泛传唱。
三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下里巴人”更多地被用来形容:
- 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表达方式
- 大众喜爱的文化作品
- 接地气、贴近生活的艺术风格
例如:
- “这部电影虽然情节简单,但因为贴近生活,所以很受欢迎,可以说是‘下里巴人’的代表。”
- “他的文章语言朴实,没有华丽的辞藻,但却让人感到亲切,属于‘下里巴人’风格。”
四、总结
“下里巴人”原本是古代民间音乐的称呼,后来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,用来与“阳春白雪”形成对比,强调通俗文化的普及性和大众性。它并不带有贬义,而是客观描述一种艺术风格或语言表达方式。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通俗、大众化的艺术或语言风格 |
来源 | 战国时期民间音乐 |
现代含义 | 强调接地气、易理解、广受欢迎 |
用法举例 | 形容语言、电影、文学等通俗风格 |
文化意义 | 反映文化多样性,体现大众审美 |
通过了解“下里巴人”的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高雅与通俗艺术的区分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