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马放南山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马放南山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尚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。”原意是将战马放归南山,不再使用,比喻天下太平,不再有战争。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和平时期,不再需要军事行动,或者形容功成身退、不再争斗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马放南山 |
出处 | 《尚书·武成》 |
原意 | 战马被放归南山,表示不再用兵 |
引申义 | 天下太平、无战事;或功成身退、不再争斗 |
使用场景 | 描述和平状态、政治稳定、功成身退等 |
近义词 | 休兵息战、刀枪入库、海晏河清 |
反义词 | 兵戎相见、战火纷飞、烽烟四起 |
二、成语解析与应用示例
“马放南山”最早出现在周朝初年,当时周武王灭商后,为了显示仁德,将战马和牛群放归山野,不再用于战争。这一举动象征着国家进入和平时期,百姓安居乐业。
在现代,“马放南山”可以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
1. 描述和平局势:如“经过多年的努力,两国终于达成协议,实现了马放南山的和平局面。”
2. 表达功成身退:如“他为国家立下大功,如今选择隐退,可谓马放南山,淡泊名利。”
3. 讽刺不思进取:有时也用于批评某些人安于现状、不求上进,如“公司发展平稳,但员工却马放南山,缺乏进取心。”
三、注意事项
- “马放南山”虽然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成语,但在口语中使用较少,多见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。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导致意思偏差。
- 该成语强调的是“停止战争”或“结束斗争”,而非单纯指“休息”或“放松”。
四、总结
“马放南山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理想化的和平状态的象征。它承载了古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,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、避免冲突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国际关系、社会和谐等方面,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