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姹紫嫣红释义】“姹紫嫣红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花朵盛开、色彩斑斓的景象。该词出自宋代诗人程颢的《春日偶成》:“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。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。”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“姹紫嫣红”,但后人将其引申为对春日繁花似锦景象的生动描绘。
“姹紫”指颜色鲜艳的紫色,“嫣红”则指艳丽的红色,两者结合,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花卉争奇斗艳、色彩缤纷的画面。此成语多用于描写春天的美景,也可引申为事物繁荣兴盛的状态。
姹紫嫣红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姹紫嫣红 |
出处 | 未见于古籍,常见于后世文学作品中,如宋诗及明清小说 |
字面意思 | 姹:美丽;紫:紫色;嫣:鲜艳;红:红色。形容花朵色彩鲜艳、绚丽多彩 |
引申意义 | 1. 描写春天花开的景象 2. 比喻事物繁荣昌盛、五彩缤纷 |
使用场景 | 文学描写、诗歌创作、风景描述等 |
近义词 | 花团锦簇、万紫千红、百花齐放 |
反义词 | 一派萧条、荒芜冷清、黯淡无光 |
实际应用示例
在描写春天景色时,可以这样使用:
- “公园里姹紫嫣红,百花齐放,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。”
- “她身穿一件绛红长裙,站在花丛中,真是姹紫嫣红,美不胜收。”
总之,“姹紫嫣红”不仅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,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。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,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