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民稼穑读音】“教民稼穑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教育百姓从事农耕生产,强调农业在国家治理和民生中的重要性。这一词语出自古代文献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
教民 | jiào mín | 教育百姓,引导民众 |
稼穑 | jià sè | 稼:耕作;穑:收割。合起来指农业生产活动 |
因此,“教民稼穑”的意思是:教导百姓进行耕种和收获,即重视农业、发展农事。
二、读音说明
- 教(jiào):第四声,表示“教导、教育”。
- 民(mín):第二声,表示“人民、百姓”。
- 稼(jià):第四声,意为“耕种”。
- 穑(sè):第四声,意为“收割”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教”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:
- 教(jiāo):如“教书”、“教课”,是第一声。
- 教(jiào):如“教育”、“教导”,是第四声。
三、文化背景与意义
“教民稼穑”最早出现在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,原文为:“正德、利用、厚生、惟和。”后世多将“教民稼穑”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,强调农业是立国之本,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的生活。
在古代社会,农业是经济的基础,统治者往往通过鼓励农耕、兴修水利、推广技术等方式来提高生产力,保障粮食供应,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当代社会,“教民稼穑”虽不再直接指代农业政策,但其精神依然存在。例如:
- 农业科技推广
- 农村教育普及
- 倡导绿色农业、可持续发展
这些都体现了对“教民稼穑”理念的继承与发展。
五、总结
“教民稼穑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,更是一种治国理念,强调教育与农业的重要性。其读音为 jiào mín jià sè,在使用时需注意“教”的正确发音。通过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与背景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农业和民生的关注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教民稼穑 |
拼音 | jiào mín jià sè |
含义 | 教导百姓从事农耕生产 |
读音重点 | “教”为第四声,不可误读为第一声 |
文化背景 | 出自《尚书》,强调农业为立国之本 |
现代意义 | 引申为农业科技、农村发展等现实议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