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毁家纾难的成语解释】“毁家纾难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,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财产甚至生命。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精神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解释 |
毁家 | 指变卖家中所有财产,甚至毁掉房屋等资产。 |
纾难 | 指缓解困难、解决危难。 |
成语整体含义 | 指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危难,不惜变卖家产、倾尽所有来帮助他人或国家度过难关。 |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毁家纾难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和《史记》,在古代战争频繁、国家动荡的背景下,许多忠臣良将为了国家安危,甘愿放弃个人利益。例如,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子产就曾因国家危急而捐出家财以助国用。
三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示例 |
用于形容人无私奉献 | 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毁家纾难,令人敬佩。 |
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| 这位企业家毁家纾难,为家乡修建了多所学校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舍己为人、鞠躬尽瘁、公而忘私 |
反义词 | 唯利是图、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 |
五、成语意义与现实启示
“毁家纾难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,勇于承担责任,不计个人得失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面对公共危机、社会公益或国家发展时,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总结:
“毁家纾难”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成语,强调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。它的核心价值在于“无私奉献”,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