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律名词解释】“七律”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中的一种,全称为“七言律诗”,属于近体诗的一种。它在唐代发展成熟,是古典诗歌中结构严谨、讲究对仗和声律的重要形式。本文将对“七律”的基本概念、特点及格式进行简要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核心要素。
一、七律的基本概念
“七律”指的是每首诗由八句组成,每句七个字的律诗。它要求严格遵循平仄规则,讲究对仗工整,通常分为四联:首联、颔联、颈联和尾联。其中,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工整,这是七律区别于其他诗体的重要特征。
七律多用于抒情、咏物、怀古等题材,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是唐宋时期文人常用的一种诗歌形式。
二、七律的主要特点
1. 字数固定:每句七个字,共八句。
2. 平仄有规律:每句的平仄安排需符合一定的格律。
3. 对仗工整:中间两联(颔联、颈联)必须对仗。
4. 押韵规范:一般只押平声韵,一韵到底。
5. 结构严谨:分为起承转合,层次分明。
三、七律格式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诗体名称 | 七言律诗(简称“七律”) |
字数 | 每句7字,共8句 |
韵脚 | 一般押平声韵,一韵到底 |
平仄规则 | 有固定格式,如“仄起平收”、“平起仄收”等 |
对仗要求 | 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工整,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|
结构分段 | 分为四联: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 |
常见题材 | 抒情、咏物、怀古、讽喻等 |
代表诗人 | 杜甫、李商隐、王维、白居易等 |
发展时期 | 盛唐时期逐渐成熟,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形式 |
四、结语
“七律”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重要形式,不仅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,也展现了文人对语言的精雕细琢。它在形式上的严谨与内容上的丰富,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掌握七律的基本知识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