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是】杜甫的《登高》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七言律诗,被誉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艺术才华,也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境遇和内心情感。了解《登高》的写作背景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一、
《登高》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公元767年),当时杜甫已经56岁,生活困顿,身体多病,长期漂泊在外,心情抑郁。他居住在夔州(今重庆奉节)的一座小屋里,远离长安,远离朝廷,处于人生的低谷。此时的杜甫,已不再是年轻时那个意气风发的诗人,而是饱经沧桑、心怀家国却无力回天的老人。
在这首诗中,杜甫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景,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、时光流逝的感慨,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。全诗情感深沉,意境开阔,语言凝练,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。
二、写作背景一览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《登高》 |
作者 | 杜甫 |
写作时间 | 唐代宗大历二年(公元767年) |
地点 | 夔州(今重庆奉节) |
创作背景 | 晚年漂泊,生活困顿,身体多病,远离朝廷 |
思想情感 |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,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|
诗歌风格 | 沉郁顿挫,意境深远,语言凝练 |
历史地位 | 被誉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,中国古典诗歌经典之作 |
三、结语
《登高》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倾诉,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缩影。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诗人如何在逆境中坚持理想,在苦难中保持操守。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