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烂柯典故解析】“烂柯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,常用于比喻时间流逝之快、人事变迁之大。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南朝《述异记》,讲述的是一个樵夫在山中遇到仙人下棋,一局未终,斧柄已腐烂的故事。这一故事不仅富有神话色彩,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
一、典故背景
“烂柯”出自《述异记》中的一则传说:
> “王质入山采薪,见二童子对弈,遂置斧观之。一童子与之食,其味如金丹。俄顷,斧柯已烂。”
意思是:樵夫王质进山砍柴,看到两个童子在下棋,便放下斧头观看。其中一个童子给他吃了一种食物,味道如同金丹。不久之后,他发现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了。
这个故事表达了时间的相对性,以及人在仙境中度过的时间与人间不同,从而引申出“时光飞逝”的感慨。
二、典故含义
1. 时间的相对性:在仙境中的一段时间,在现实中可能已经过去很久。
2. 人生短暂:提醒人们珍惜当下,不要沉迷于虚幻或无意义的事物。
3. 世事无常:世间万物变化迅速,人事更迭频繁,应有超然的心态。
三、文化影响
“烂柯”典故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,成为文学、诗词、绘画中的常见意象。它常用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、对人生无常的思考,或是对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差距的感慨。
例如:
- 李白《古风·其十九》:“坐看云起时,行到水穷处。”
- 王维《竹里馆》: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”
这些诗句都带有“烂柯”所蕴含的哲思。
四、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来源 | 《述异记》 |
故事内容 | 樵夫王质观仙人下棋,斧柄腐烂,回乡发现已过多年 |
核心寓意 | 时间相对性、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 |
文化影响 | 常用于诗歌、文学,表达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 |
延伸意义 | 提醒人们珍惜当下,超然物外 |
通过“烂柯”这个典故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与生命深刻的理解。它不仅是神话故事,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哲学反思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