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世南《蝉》全诗注音及赏析
虞世南(558年-638年),字伯施,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、文学家,同时也是唐太宗的重臣。他以其清廉正直和才华横溢闻名于世。他的作品多表达高洁情操与哲理思考,《蝉》便是其中一首广为传颂的佳作。
以下是《蝉》的原文及注音:
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,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.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,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.
注释与赏析
首句“垂緌饮清露”,描绘了蝉栖息在高枝上,以清新的露水为食的情景。“垂緌”指蝉的触须下垂,形似古人佩戴的冠缨;“清露”象征纯洁与高雅。这一画面展现了蝉超然脱俗的形象。
第二句“流响出疏桐”,进一步刻画蝉鸣之声从稀疏的梧桐树间传出,悠扬而深远。这里的“流响”不仅写出了声音的美妙,也暗示了蝉的生命短暂却充满意义。
第三句“居高声自远”,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:只要立足于高处,自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,影响更广的人群。这不仅是对蝉特性的描述,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隐喻——唯有站得高,才能看得远,有所作为。
最后一句“非是藉秋风”,强调蝉的成功并非依赖外界条件,而是源于自身的努力与品质。这句点明主题,表达了诗人追求独立人格和高尚品德的理想。
整首诗通过对蝉的描写,寄托了作者对于君子品行的赞美,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。这首诗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堪称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。